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提出處理歐元區債務危機的路線圖,呼籲採取全面的解決方案。巴羅佐在歐洲議會發言時說,路線圖分別是援助希臘、擴大歐洲救市基金規模、強化銀行體系和鞏固穩定、刺激增長。他還說, 接受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注資的銀行,不應該再派發股息或花紅,必須撥出更多資本防範日後的虧損。-BBC
每天追看希臘債務危機就如追看連續劇一樣,按情況發展應該會是一齣肥皂劇,但過癮的是編劇(歐盟),導演(歐洲央行),幕後黑手(跨國金融企業-高盛?)以及全體參與之本地工作人員(希臘政府)都極力扭橋希望改變結局。創作先從意念開始,歐洲貨幣一體化原意是借統一歐洲各國之關稅,取消國家外匯管制,成員國加入歐州貨幣體系進而統一匯率機制縮小匯率浮動以增強歐盟對外(主要為美國)之競爭力;如此同時歐盟在政治上也提高對世界之影響力。接下來是角色及故事大綱-從1999年的11個加盟國到2008年陸續增加為16個,主要演員除了大卡的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配角也有葡萄牙,愛爾蘭,比利時,奧地利,盧森堡,芬蘭;但後來出場的卡士弱如希臘,連對白都沒有的跑龍套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及斯洛伐克;再之後的是東歐外勞如波蘭,捷克,拉脫維亞等等。全套戲總共有27個角色,但從戲劇角度來看能擔得起主角戲分的其實就德,法兩國而已;整套戲製作成本之巨大遠超過其預算(假如真的有預算的話!)投入之人力物力更是前所未見;歷史上歐洲從未主動結盟過,只有以武力侵吞鄰國達至統一局面如羅馬帝國,顎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等等。由此反映歐洲諸國不論從語言,文字,生活習慣,經濟民生,政治制度,文化傳統本來便存在極大差異,但究其原因可能是製作人樂觀地認為他們在拍一部長壽節目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