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從零六年開始,耗時六年拍攝一部有關中國城市發展的紀錄片。從本片可看出英國人對中國社會現象一種獨有見解。这部短短不足60分鐘的紀錄片,不單從旁白透露對中國政權綿里針的諷刺,它还對中國政府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發展就是進步?大力發展鄉鎮現代化計劃是否中國人民所追求?為追求經濟增長而犧牲一切如生態(環境破壞,工業污染),人倫關係(父母出城打工孩子丟給祖父母)是否值得?
重慶邊界巫溪縣白馬村是中國其中一個落後村落,數百年的小村落因國家開發大西北工程,白馬村亦撥入重點發展城市;自此當地村民及生態頓時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片中分別走訪村中三個農民背景的家庭,側寫村民對鄉村現代化的感受及各人將如何應對國家此一政策。
32歲的小張帶著兩個小孩跟丈夫雙親住在白馬村,丈夫則到城市打工。小張只能靠種稻養豬家每日辛勤幹活十數小時賺取僅能糊口的薪水,她沒有錢去買食物,只能靠自己種植的東西作食糧。主持這時刻意問她對家鄉土地的感情,每日埋頭苦幹的小張回答當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只不停想著出城賺錢。她不停的說服奶奶幫忙照顧兩個小孩,好等自己可實現出城打工賺錢的夢想。最後她終於如願出城打工,多年後在一間餐館打工,她高興的表示這裡一個月的薪水等如在家鄉工作一年的所得!
此段乍看是小人物夢想成真的勵志片段非常符合中國政府主旋律,由小張現身說法講出棄農投城的“夢想”正正契合政府開發發展的政策,更理想的是由外國媒體來拍,隱隱有被外國肯定之感。但我認為此段落恰恰是製作人聰明之處,它內裡要表達的意思卻是,一個單純努力工作的農民,不僅不能靠雙手賺取應得,付出與收穫嚴重不成比例的工作,試問誰會堅持下去?社會傾斜的現代化發展政策,根本扼殺了農民賴以為生的耕種環境;更甚是只要想到下一代將會走著自己的老路,出城賺錢便成為每個農民離鄉別井的出路。他們到城市碰運氣及必須忍受當廉價勞工,承受無戶籍、無醫療保障、長工時及惡劣住宿環境等問題。無奈的是小張的想法並沒有不妥,她清楚了解活在這個國家只有賺錢方能改善家庭子女的生活,讓子女得到教育從而改變命運;亦是千千萬萬民工甘於捨棄至親而投入賺錢行列的宿命。
第二段拍的是向財國這個白馬村黨委書記如何說服村民接受遷拆及政府非常有限的農地補貼。很明顯,向財國是站在政府一方(代表當權者)去看待農村城市化發展,片中向財國說話有條理,對村民的質疑及種種不滿皆不乏耐性地解釋,他不斷對村民灌輸國家發展,農村發展的必要性,不斷描繪著家鄉現代化發展後跟國家一同分享利益的願景。他就像一個智者耐心地向一群只顧眼前利益的刁民講道一樣。而問題是中國農民生命與土地互相依存的歷史數千年,村民關心自己僅有又唯一值錢的土地財產理所當然。他們要的其實既卑微又公道,不要口頭承諾以後會如何,只要徵收土地前先安置他們的住屋,實際解決他們生活困難。在雙方反复拉鋸多年,鄉村最終現代化,村民大多能搬到各自的新房子居住,大家看似安居樂業,彷彿先前的爭拗是多麼不值,隱隱透出政府的承諾與愛民,誰知筆鋒一轉,主持人跑到向財國家裡訪問,鏡頭特意特寫大廳裡的名貴影音設備,廚房灶頭的簇新,他們並沒有跟村民住在同一區域,而是搬到繁華的商業區去;再緊接著是向財國被質疑為何有錢住在高檔社區的解釋,他只是一直笑著回答自己清白,沒有從政府得到好處云云。BBC這記回馬槍,個人認為是全片一個“亮點”,拍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三味。
第三段拍的是代表所有順著政策而走的冒險家謝廷明,憑著個人的手段與眼光,最終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他一早深諳農村發展的必然性,於是二話不說率先領取徵地賠償再借貸創業,投資買挖掘機,接下政府建築項目,生意越做越大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既得利益者。謝廷明跟很多其他暴發戶的發跡過程大同小異,他們不但沒有所謂鄉土感情或道德包袱,反而全力擁護支持政府的決策以便搭上經濟的順風車,他不像小張為三餐擔憂,不似向財國受制於黨指揮,他被拍成是在中國從商的成功模範一樣。他在鏡頭前大談自己的生意經和三番四次強調國家經濟發展的偉大。結尾是白馬村終於發展成為中國其中一個經濟城市,大部分村民皆安居樂業,一片喜喜洋洋的氣氛下,還有一個鏡頭留給一個因為一直反對政府徵收房子農地而堅決不走的孤獨老人,他獨自坐在破敗的舊屋內跟那些搬進城市擁有新房子的同村形成一個強烈對比。
後記
縱觀三位受訪者分別代表了中國的政、商、民三個階層。發展白馬村政策中,向財國除了聽令於黨指示說服村民接受徵地賠償後續安置問題外,還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代表中國政府扮演一個開明愛民的形象,跟村民有商有量地“談判”。從商的謝廷明義無反顧地投入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世界,並且如魚得水,賺錢跟發展掛鉤,目標清晰。最底層的農民小張既沒特權亦欠資本,只能認命苦幹。
中國自78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即近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不但中國國民生活水平改善不少,伴隨而來的生活文化及意識形態對國內外皆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從赤貧生活逐漸順著鄧小平改革步伐向前邁進,80年代一小撮人富起來,社會從共產制度慢慢過渡建立私有企業, 90年代的江澤民,千禧年代的胡錦濤一直全力開動經濟的火車頭,每年保8的GDP,中國經濟猶如神十火箭的上升速度一樣令世界目瞪口呆,而那百分之八的GDP背後就是同等速度飆升的貧富差距!本片的片名已是極盡諷刺之能事,當一個國家執迷於進步等如不斷發展,社會對貧窮缺乏關懷,全民以賺錢為生活目標,消費的多寡等同個人信心指標;所有跟不上或無條件搭上這列經濟高鐵的老百姓又該如何自處?
本片在芸芸BBC紀錄片中不算得特別精彩,但作為一部探討社會現象的紀錄片,它既獨到而深具啟發性,你可以用各種觀點去詮釋片中信息;大部分人或會認為此片正面描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社會進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等,另一方面,或會有些人看到了國家追求急速發展同時衍生各種社會問題而隱隱感到不安,姑勿論如何;套用片末裡一句旁白作結尾:“沒有人知道這一切(經濟)能否長久持續,但何妨把憂慮未來擱下不顧,先慶祝當下的喜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YWUe-tPois&list=PL134FCF6751B281E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