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2013

電影《單身男人》的美學



編、導、演的完美配合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單身男人》是美國時裝設計師湯.富特於2009年拍攝的首部長片。
背景是60年代的美國加州,在一個還相當保守的社會氛圍下,
一名中年大學教授佐治,每天忍受著同性戀人詹八個月前車禍離世所帶來的傷痛困擾,從而對生活感到毫無意義。一天醒來,他決定翌日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影片開首以此懸念貫穿全片,佐治在自盡前怎樣過這一天?本片情節簡單,時間被壓縮在一天裡,只有單線發展,當中穿插一些回憶片段,雖然導演以一種極之傳統又平實的手法講故事,卻不會讓人覺得單調沉悶,相反越看戲味卻越濃,觀眾不自覺便代入主角的內心世界。

佐治可算是哥連費夫演藝生涯裡面其中一個演得極精彩的角色。他把戲裡佐治那種中產優雅又帶點文人氣質表露無遺,對外在世界的抗拒及對旁人不苟言笑,身為同性戀者卻受制於社會規範而將感情不斷壓抑。其他角色如戀人詹,學生肯尼及街邊搭訕的卡路斯,導演皆取三人外在氣質,作為三種吸引佐治的不同類型性象徵。詹對感情的坦誠對照佐治的忸怩,肯尼的青澀懵懂挑起佐治對詹逝去的純愛,卡路斯的野性世故勾起佐治的性慾。只有在同性面前,佐治才能表現自然及有較多的情感流露。片中唯一佔戲較重的女性角色是飾演佐治前女友夏綠蒂的朱莉安摩爾,其角色隱隱帶有母性象徵,是佐治對母親的投射,她亦是唯一佐治肯放下戒心親近的女性。佐治只有兩幕主動找夏綠蒂,第一場是接到詹的死訊後,在她的懷抱裡嚎哭,其次便是自盡前的最後晚餐,原因是把她當作唯一的親人。




光與影的隱喻

一部富有美感的影片於聲、色兩方面必然考究,先拿本片的光影美學出發,本片正正善於運用色彩來表達角色的心理狀況及其轉變。例如片首圖佐治赤裸在一片灰藍色的水裡浮沉,代表他不斷沉溺於過去傷痛中難以自拔,渾濁的海水亦讓他看不見出路。圖是片末他在跟學生肯尼的相處了一夜後忽然頓悟後,閉上眼睛便出現和1同樣的畫面,但這次卻有一道暖和的光線從上照著佐治的身軀,表示他開始感到生活再有希望。

























延續的冷色調,佐治在夢中走向戀人詹在車禍現場並親吻他。片中佐治其實是透過電話得知詹的死,家屬表示不歡迎他(同性戀身份)前去參加喪禮。因此不但詹姆逝世時不能陪伴左右,就連他死後亦不得親自前往道別,只能透過夢景裡給摯愛送上一吻,令他深感遺憾及愧疚。鏡頭是片末,佐治因心臟病復發倒地,輪到詹步向其身邊,給他一吻。此處以冷暖色對比跟電影首尾呼應,詹死時的情景冰冷而死寂,佐治倒地時(片中未有描寫他“死”去),由於他已想通,打開心結(把手槍鎖回在抽屜裡),屋內都是暖色調。除了藍色代表憂鬱跟過去,黃色代表希望與光明,片中黑色的道具便是死亡及絕望的象徵。佐治替自己準備身後的遺物都是黑白兩色,圖他平常帶著的黑框眼鏡反映其拘謹,一絲不苟;圖整齊安放在桌面上的遺書,死後穿著的衣服及用來自殺的手搶皆為黑白兩色。


精彩的對白

改編小說的電影有一個特色,便是編劇很自然把書裡精彩的文字化成對白展現。個人認為本片的對白是全片各環節中最為出色,可算從頭到尾做到精煉而富有深度。以下節錄幾段較精彩的對白並試詮釋其潛台詞。

片中第一句對白亦是佐治的旁白(圖九):



Waking up begins saying with “am”and “now”
當我甦醒時,腦中響起的是我與現在(0320
自詹去世後,佐治不斷沉溺於痛苦與思念裡,回憶現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片中最後一句對白同樣是佐治旁白:



And just like that it came 9409
“它”就這樣到來
它既可代表死亡的到來,亦可想成朝思暮想跟詹的重逢。

影片中的佐治在自盡前一天,遇到的人和事皆有可能影響他自殺的決定。導演借佐治的視點(鏡頭)觀看當天每一個跟他接觸碰面的人,當中有嫻熟亦有陌生人,鏡頭局部特寫對方的眼神、嘴唇、表情等;代表佐治正認真審視這些人(現實)在他生命中到底有何意義,佐治就在捨棄現實與追求夢想(死後與詹重逢)之間徘徊。

學生肯尼可算是擔當了呈救佐治的重要角色。兩人初次交流是下課後,肯尼纏著佐治問東問西,佐治開始時礙於師生身份,還保持著冷淡的語氣,適度的防衛,但其後被年少的肯尼率直的個性與言談漸漸軟化。兩人邊談便走到小賣部,肯尼開口說送老師一個東西,佐治看著桌面上的放了三種顏色的鉛筆刨,佐治挑了一個黃色的,肯尼挑了一個紅色。
以下是兩人的對話:



I thought you’d probably pick blue
我以為你會拿藍色
Why blue?
為什麼是藍?
Isn’t blue supposed to be spiritual?
藍色不是代表靈性?
What makes you think I’m spiritual?
為何你覺得我追求靈性?
And you? Red?
你呢?紅色?
What is red stand for?
紅色代表什麼?
A lot of things....rage, lust
可以代表很多。。。。憤怒,慾望?

兩人不停以反問試探對方,就如前面所述,顏色的隱喻在此再一次深化,佐治從對話中感受到肯尼的純真和對自己的熱情,(肯尼代表紅色-性與慾望的暗示),此處亦預示其後肯尼將作為呈救佐治的象徵。佐治挑了代表希望的的黃色)

到酒鋪買酒時,碰到一個西班牙裔的男子卡洛斯,佐治被他的美貌吸引,但極力壓抑心中慾望,兩人在言談間互相調情,兩人正要道別時,不約而同望著遠方渾濁的夕陽。











佐治嘆道:
I’ve never seen a sky like this before
我從不曾看過這樣的夕陽
人生最後看到的夕陽竟是那麼難看

卡洛斯卻滿不在乎地道:
Sometimes awful things have their own kind of beauty
(4510)
有時候,醜陋的東西自有本身之美
對白所指醜陋或可解讀為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世俗眼光。
佐治聽罷若有所思,並再次停下跟他繼續聊天。

音樂與歌曲

個人認為成功的電影配樂因素有三,準確配合電影各場景氣氛需要而呈現樂章,擔當畫面和對白以外的訴說角色,做到影片與音樂互相依存亦互相輝映,讓觀眾深刻地把電影與配樂緊扣於一起。開首一曲Drowning(畫面1)以緩慢而懸疑氣氛帶出主角糾結的內心世界,觀眾從畫面感覺到不安,音樂結尾配以撞車聲立刻連著Snow(畫面3)急速的節奏配以漫天飛雪,感受音樂帶出的肅殺寂靜,然後節奏從快轉慢(佐治走進並躺在肇事戀人旁),音樂此時變得哀怨纏綿,卻又然而止。(佐治突然甦醒,一切只是夢)
電影主題音樂Stillness Of The Mind以大提琴為主,演繹主角外在受困於社會道德壓力,而內在對逝去摯愛之痛,旋律來回往復,其他主旋律變奏曲慢板如George’s WaltzSunset哀怨沉痛,快板如Clock Tick大提琴配以拍子器,表達人生無常與荒謬感。

後記

單身男人是一部拍得極美的電影,它的美是全面的,無論是編導演,以至攝影,剪接,美術,道具,音樂等各環節皆表現出高度專業及精細。



5/20/2013

動畫界的思想家-宮崎駿

宮崎駿(MIYAZAKI HAYAO,1941-)自幼喜愛讀書,少年時被手塚治虫漫畫吸引,17歲時受動畫片白蛇傳影響而產生對動畫的興趣。他進入動畫界後跟另一位動畫製作人高畑勳70年代製作無數受歡迎的作品如飄零燕,高立的未來世界等。其後,兩人一起成立吉卜力創作室並以風之谷奠定動畫界的大師地位。宮崎駿的作品得到世界廣泛觀眾及影評人愛戴與讚賞。他的畫風極具個人風格。他筆下的世界時而魔幻絢爛,時而優美寫實。

他的作品承接手塚治虫對人性善惡之探討,但並不像手塚主要着眼鞭撻人性之劣根性;宮崎駿更關注人文精神或人與自然的關係。相比其他日本本土的動畫,他較着重故事內涵,堅持不走媚俗,譁眾取寵,暴力色情路線。他的作品多年來一直不斷堅持守護健康,正面,關心世界的價值觀。

本文從宮崎駿早期的三部作品,“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探討及簡略分析他電影中幾個重要命題如飛行,科技,女性主義與大自然。

飛行的意義

飛行可算是宮崎駿作品裡最重要而又反復出現的命題。
天空之城的背景帶有西方工業革命前期味道,人類熱衷並迷信科技能帶給人類幸福。少年栢斯從小立志自己設計並駕駛飛機尋找天空之城替父親平反,恢復其名聲。但對照成年人世界卻複雜得多,片中的軍方及空中海盜均出於貪婪,前者企圖奪得天空之城內的先進科技滿足侵略野心,後者則望可貪得城中財富。宮崎駿在天片中一方面肯定夢想之可貴,一方面卻批評人類為追逐夢想,而不惜發動戰爭甚至破壞環境的愚昧。人類借助科技去滿足各自的私慾,卻扭曲了研發科技的原意。

相對於天片,魔女宅急便回歸到一個簡單的少女成長故事。宮崎駿藉琪琪這角色闡述每個人皆有其天賦才能(飛行比喻天賦才能),個人必須經歷社會中種種人情冷暖方能從中學習成長。就如片首的琪琪在天空飛行時滿臉單純並對世界充滿憧憬,直至經歷各種波折考驗後,片末的她飛行時便多了一份自信和成熟。

女性之美

宮崎駿電影裡的女角形象皆秉承幾個特點-堅毅,獨立,善良,思想成熟,為堅持信念而犧牲。戲中女性形象同時亦反照現今許多青少年的種種特質-物質化,懶惰,性格軟弱,對身邊事物冷漠等。

魔女宅急便的琪琪是較貼近生活的人物,她跟所有城市生活的現代青少年一樣需面對找工作找房子等生活問題,也對前途會產生迷惘。宮崎駿藉一個性格善良,對長輩有禮,遭遇困難或會洩氣但堅守原則的平凡女孩,提醒新一代不要摒棄這些傳統美德,甚至要守衛此一價值觀。

天空之城裡的茜黛算是宮崎駿筆下較為被動柔弱的女性角色,由於身懷天空之城的秘密而成為各方野心家爭奪的人質。但及後當茜黛親眼目睹軍方野心家運用天空之城的尖端武器肆意破壞,她寧願瓦解空中城,犧牲自己挽救人類,完整了她從柔弱到勇敢的角色成長。
大自然

龍貓的背景設定傾向寫實主義,大概為日本戰後,經濟起飛前期。電影探討的主題是人們逝去的和大自然互相依存的簡樸生活,還有守護傳統的家庭觀念。

片首以草壁一家為了讓患病的媽媽可以在清新的環境修養搬家到鄉村。宮崎駿藉片中母親生病提出疑問,地球不斷往都市化發展,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和鄉村的消失,人類的都市病要如何治愈?

宮崎駿在片中後段嘗試作出了解答,姐姐皋月跟妹妹小梅睡至半夜被龍貓吵醒,好奇的兩姐妹起來看著龍貓在後院的土地前施法,土裡的種子,從泥土中發芽,生長,樹一下子變得越來越大。最後龍貓抱起兩人飛上天空,帶著兩人翱翔天際,並俯視著土地優美景色。龍貓把保護大自然(種子)的責任交給兩人(環保的意識及行動需代代相傳)。唯有愛護環境,人類世代方可健康繁衍。
總結-
在有限的篇幅實難描述宮崎駿電影世界的萬一,他的作品內容豐富,不同年齡的觀眾皆可從他的電影中找到不同的樂趣和訊息。其作品內容想像力之宏大,思想之深遠一直為動畫迷稱讚。他的動畫堅持手繪二維創作,讓觀眾感受一種原始的美術表達形式。他的作品並未為遷就特定觀眾層的接受能力而流於幼稚或曲高和寡,反之其作品於豐富娛樂性中包含哲理卻免於說教,達至雅俗共賞。



4/27/2013

從電影機密真相(FLIGHT)看美國宣揚的普世價值


-從電影機密真相FLIGHT看美國宣揚的普世價值

丹素華盛頓飾演片中一位航空飛機師,於一次飛行中在降落時發現機件故障,航班上載著約百多個乘客加上數個機組人員危在旦夕,丹素憑藉超凡技術把航機逼降,機上大部分乘客生還,最終僅導致六人死亡。

丹素於航機失事後昏迷,醒後得知自己被媒體塑造成意外中力挽狂瀾的英雄,他不但毫無半點高興,反而感到自責及內疚,原因在於丹素是一個私生活極不檢點的人,酗酒,吸毒,性關係隨便等等。

影片開首十分鐘內,導演經已簡潔描繪了丹素的人物性格及背景。清晨一間酒店房內,丹素在床上抱著赤裸的空姐同事,前妻為了兒子的學費打電話跟他要錢,兩人爭吵各不相讓,掛線後滿臉不滿的丹素隨手拿起酒瓶便喝,空姐提醒他航班將要起飛趕快起床,他連忙拿起了毒品猛吸。

角色的前設完成,丹素除了擁有一份高尚職業-飛機師之外,是一個徹底生活失敗者。靠酒精逃避現實中自己的無能,例如跟家人的惡劣關係。久而久之,對酒精及毒品缺乏自制能力,明知將要駕駛飛機,仍不斷喝酒,罔顧他人生命,把專業人士該有的職業操守,受過高等教育該有道德感不肖一顧。

飛機失事後丹素於醫院甦醒後雖然曾為自己過失令六人死亡感到愧疚,但很快便為自己找到開脫的藉口-假如不是自己駕駛技術了得,傷亡肯定將更多。與此同時,丹素亦需認真面對現實-航空公司調查肇事起因,自己或會面臨起訴,更甚或被控刑事而坐牢。他害怕承擔責任,從而企圖影響同事替他作假證,指自己駕駛飛機前後並沒有喝酒導致行為異常。
另外,丹素的好友於公聽會前亦找來律師替其辯護,幫他解決一切對其不利的證據,著其只要堅決否認指控,堅持自己清白便可度過難關。

全片最好看的地方是丹素華盛頓的演技,他將一個沉溺酒精及毒品的癮君子演得相當立體,那種自甘墮落一再令身邊人失望,自己既無力去解決問題又缺乏勇氣去承擔責任,只能透過不停說謊去欺騙他人及自己的性格發揮得極有說服力。片中兩幕我認為是電影特別精彩的片段。一幕在空難家屬舉殯的場合,一個受傷生還的空姐向丹素表示感激後,丹素隨即暗示希望空姐替其作假證供,空姐本來由感激轉到疑惑,繼而傷心憤怒的表情讓丹素更感無地自容,丹素那種無言而對的羞愧演得非常精彩。另一幕是丹素在聽證會前一晚於酒店房內打開冰箱看到滿是酒瓶,他拿起一瓶酒想起曾答應律師及好友出庭前絕不喝酒,他猶豫把酒放在冰箱上,鏡頭停在酒瓶兩至三秒後,丹素一手把酒拿走。就像告訴你酒鬼看到酒那會理會什麼承諾。


本片敗筆的地方相信是女主角的處理。編劇嘗試設計另一個跟男主角同病相憐的女角Nicole出來,女角同樣染上毒癮,但還堅持著某些道德感或羞恥感,雖然當按摩師(沒有講及有否另類服務)但拒絕拍色情電影(其實兩種皆為正當職業,編劇顯然覺得當按摩師比拍小電影能守住道德底線?),她因吸毒弄的生活一團糟,甚至在一次過量注射毒品差點喪命。劇情把無親無故的女角理所當然安排在丹素出院後跟他一起生活,主要作用是以女角的死過翻生後想要重新開始積極生活去對比同樣經歷巨變卻自暴自棄的丹素。兩人展開生活的情節其實挺有發揮,女角試圖鼓勵丹素作出改變,但最後明白徒勞而離開;至此,女角消失以後再也沒有交代,顯示出女角實際上並未對丹素的性格及行為作過實際影響,因為丹素並非因對女角的感情或她的離去而最後決定承認自己過失。

另一敗筆就是本應著墨較重丹素家人的情節,前妻跟兒子之前只匆匆出了一幕,但於片末,丹素於獄中服刑,最後得到一向憎恨自己的兒子前來監獄並表示原諒,由於之前父子矛盾缺乏鋪排,更顯得這樣的結尾變得薄弱及草草收場。


電影反映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性格缺陷(自私,滿口謊言,不負責任)行為習慣多麼敗壞(染上酒癮毒癮)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通過反省,誠實面對自己及他人,最終如何得回別人的信任和專重。片中聽證會上,丹素一直厚顏堅持自己清白,控方亦無計可施,眼看將獲判無罪時,丹素終於受不住良心責備承認自己有酗酒習慣,亦是角色首次對他人說真話。

在芸芸美國電影中本片並不算特別出色,屬中規中矩而已,但它跟其他主流美國電影一樣,皆包含著美國人相信的普世價值或一般稱為基督精神-人皆犯錯,人只有透過反省,並誠實認錯才能踏出救贖的第一步。仔細一想,你可能會驚訝幾乎沒有美國電影不論及救贖這個題目。



4/20/2013

感人至深的電影-逆光飛翔



自小失明的黃裕翔擁有極高音樂天分,幼時習鋼琴並不斷參加比賽奪魁,一次比賽後聽到別的參加者諷刺他全因失明獲的評判同情而得獎,至此便迴避再參加音樂比賽。母親美香一直希望裕翔能得到跟平常人一般的教育,便帶他從家鄉到城市的學校裡寄宿。另一方面,小潔是一個喜歡舞蹈的女生,卻因家庭問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直至認識了裕翔後,受到他的啟發而重拾舞鞋,而裕翔亦得到小潔的鼓勵而重踏台板表演。

每個人皆擁有夢想,唯有堅持的人才能夢想成真

本片以真人真事改編已成,以失明的黃裕翔演活自己的故事。故事以一個身體殘障的人,如何克服種種生活上的困難,以反襯其他四肢健全的人哪怕受到一點挫折便自怨自艾或輕言放棄夢想。就本片的題材以論其實跟很多所謂勵志片沒有兩樣,要不是拍得哀傷,便是拍得太一廂情願,但本片卻沒有以上的毛病,反之卻拍得不落套俗,並未刻意炮製煽情,更令人欣賞的是片中安排裕翔的一眾音樂社朋友為電影加插搞笑的情節,卻沒有失控或流於無聊或離題,要拍得含蓄不難,但要拿捏幽默的情節作調劑卻很靠導演的自制力與品味。

本片除了黃裕翔演出自然外,飾演女主角小潔的張榕容亦演出可人討好,但若論搶眼的話,我卻認為飾演裕翔母親的李烈演技最為出眾,短短幾場跟兒子的對手戲卻極有火花,一幕她牽著兒子從宿舍房間步行到音樂教室的戲,她從緊握著兒子的手,到放手陪在他身旁走,再停步忍著目送兒子向前邁步的背影,把母親關愛體貼,又不得不放手的複雜心情演得恰到好處。另一幕描寫黃裕翔孝順地替母親按摩肩膀,母親雖然面露欣慰,卻不忙嚴肅叮囑兒子珍惜自己雙手,要拿來彈琴而不是去替別人按摩,暗示無論生活遇到任何困難不要輕易受環境妥協而埋沒天賦的才能;李烈舉手投足便把母親角色演活。

值得一讚的還有本片攝影,影像優美而流麗,多幕逆光鏡頭雖有過度曝光及出現光暈情況,卻契合本片帶有記錄色彩的劇情。

本片是少本製作,但導演,編劇,攝影,剪接,配樂,各方皆表演了台灣電影工業專業水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言情小品。